吴恩奇:37年治沙路 一生守护绿满荒漠
吴恩奇:37年治沙路 一生守护绿满荒漠
吴恩奇:37年治沙路 一生守护绿满荒漠一个人行动起来去做一件事并不难(nán),难就难在能把一件事坚持几十年。吴恩奇是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国有(guóyǒu)敖伦林场副场长,今年54岁的他(tā)已经治沙植树37年,从青葱岁月(suìyuè)到两鬓染霜。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山林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用心呵护着每一棵树苗,用坚守换来了一片片(yīpiànpiàn)新绿。
子承父业 扎根治沙一线(yīxiàn)
吴恩奇的家位于库伦旗额勒顺镇敖伦嘎查,距敖伦林场(línchǎng)不足4公里。因父亲是林场职工,他(tā)(tā)自幼便跟随父亲巡林种树,防沙治沙的信念早已深深烙印在(zài)心中。“那时候工具简陋,父亲骑着自行车干活,我放假时跟着他,看他带队栽裸根苗,我也跟着一起(yìqǐ)干。”吴恩奇回忆道。
1988年,吴恩奇参加工作(gōngzuò),从勤杂员做起,3年后正式投身治沙植树工作,这一干就是37年。他还记得第一次(dìyīcì)栽树是在塔敏查干沙漠,“当时栽的杨树都成材了,可那时工具(gōngjù)落后,拉苗全靠同事们背着走,两人一组在沙漠里挖坑、栽苗(zāimiáo)。”吴恩奇说。
吴恩奇(左二)带领林场工人一起埋桩(máizhuāng)拉网,为后续(hòuxù)铺设沙障、树木补植做准备(姜美娜 摄)
攻坚克难(gōngjiānkènán) 守护绿色希望
哪里沙化严重,吴恩奇和工友们就去哪里种树。最远时需要驱车100多里,为了(wèile)不耽误干活的时间,他们经常就在沙地边上(biānshàng)休息,简单(jiǎndān)吃点东西继续干活。“厂子附近栽完了,就得往外扩,经常中午不回来,饿了就吃方便面和面包,上山烧水喝。”吴恩奇说(shuō)。
在吴恩奇的记忆中(zhōng),最难熬的工作应该就是冬灌,冬天寒风刺骨,但是为了帮助树木(shùmù)防冻保温,补充水分,提高树木的越冬(yuèdōng)存活率,他们必须冒着严寒上山。“那(nà)时候(shíhòu)浇水(jiāoshuǐ)机器启动困难,得先烧水灌进机器才能启动。我记得2017年冬灌的时候正好遇上下雪,我们好几个人轮着挪水袋,冷得受不了就戴着手套跳安代舞取暖,现在回忆起来还挺有意思。”吴恩奇笑着说。
坚守(jiānshǒu)初心 终迎生态改善
工作时,吴恩奇总是很乐观,但是生活上,他也不得不(bùdébù)面对一些现实问题,前些年林场工人的收入不稳定,能分多少钱全看年底收益,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读书,一家四口只有十来亩地,在过(guò)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“我们(wǒmen)有时候干了一年,过年每人只能分3000块钱,那时候家里困难,也想过放弃,但干了30多年(duōnián),实在舍不得,家里人也支持我继续(jìxù)干下去(xiàqù),就这么坚持下来了,2021年改革以后(yǐhòu),现在我们的工资稳定了。”吴恩奇说。
库伦旗国有敖伦林场航拍图(包斯琴(bāosīqín)图 摄)
现在,吴恩奇已经是库伦旗国有敖伦林场副场长。每天的(de)工作都围着(wéizhe)(zhe)林场转,巡视、管护,防虫、防火,守护着这片绿色宝库。治沙从来不是一个人(rén)的战斗,而是一代代人接力的征程。正是无数个像乌恩奇这样默默坚守的治沙人,用双手在荒漠中(zhōng)播下希望的种子,才有了今天的绿意萌发。他们相信,嫩绿的枝条终将长成参天大树,就像希望,只要种下了,就一定会生根发芽(fāyá)。(莫日格吉勒 姜美娜)
更多精彩(jīngcǎi)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(tígōng)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(yě)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(bǎnquán)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(xíngwéi)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一个人行动起来去做一件事并不难(nán),难就难在能把一件事坚持几十年。吴恩奇是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国有(guóyǒu)敖伦林场副场长,今年54岁的他(tā)已经治沙植树37年,从青葱岁月(suìyuè)到两鬓染霜。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山林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用心呵护着每一棵树苗,用坚守换来了一片片(yīpiànpiàn)新绿。
子承父业 扎根治沙一线(yīxiàn)
吴恩奇的家位于库伦旗额勒顺镇敖伦嘎查,距敖伦林场(línchǎng)不足4公里。因父亲是林场职工,他(tā)(tā)自幼便跟随父亲巡林种树,防沙治沙的信念早已深深烙印在(zài)心中。“那时候工具简陋,父亲骑着自行车干活,我放假时跟着他,看他带队栽裸根苗,我也跟着一起(yìqǐ)干。”吴恩奇回忆道。
1988年,吴恩奇参加工作(gōngzuò),从勤杂员做起,3年后正式投身治沙植树工作,这一干就是37年。他还记得第一次(dìyīcì)栽树是在塔敏查干沙漠,“当时栽的杨树都成材了,可那时工具(gōngjù)落后,拉苗全靠同事们背着走,两人一组在沙漠里挖坑、栽苗(zāimiáo)。”吴恩奇说。
吴恩奇(左二)带领林场工人一起埋桩(máizhuāng)拉网,为后续(hòuxù)铺设沙障、树木补植做准备(姜美娜 摄)
攻坚克难(gōngjiānkènán) 守护绿色希望
哪里沙化严重,吴恩奇和工友们就去哪里种树。最远时需要驱车100多里,为了(wèile)不耽误干活的时间,他们经常就在沙地边上(biānshàng)休息,简单(jiǎndān)吃点东西继续干活。“厂子附近栽完了,就得往外扩,经常中午不回来,饿了就吃方便面和面包,上山烧水喝。”吴恩奇说(shuō)。
在吴恩奇的记忆中(zhōng),最难熬的工作应该就是冬灌,冬天寒风刺骨,但是为了帮助树木(shùmù)防冻保温,补充水分,提高树木的越冬(yuèdōng)存活率,他们必须冒着严寒上山。“那(nà)时候(shíhòu)浇水(jiāoshuǐ)机器启动困难,得先烧水灌进机器才能启动。我记得2017年冬灌的时候正好遇上下雪,我们好几个人轮着挪水袋,冷得受不了就戴着手套跳安代舞取暖,现在回忆起来还挺有意思。”吴恩奇笑着说。
坚守(jiānshǒu)初心 终迎生态改善
工作时,吴恩奇总是很乐观,但是生活上,他也不得不(bùdébù)面对一些现实问题,前些年林场工人的收入不稳定,能分多少钱全看年底收益,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读书,一家四口只有十来亩地,在过(guò)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“我们(wǒmen)有时候干了一年,过年每人只能分3000块钱,那时候家里困难,也想过放弃,但干了30多年(duōnián),实在舍不得,家里人也支持我继续(jìxù)干下去(xiàqù),就这么坚持下来了,2021年改革以后(yǐhòu),现在我们的工资稳定了。”吴恩奇说。
库伦旗国有敖伦林场航拍图(包斯琴(bāosīqín)图 摄)
现在,吴恩奇已经是库伦旗国有敖伦林场副场长。每天的(de)工作都围着(wéizhe)(zhe)林场转,巡视、管护,防虫、防火,守护着这片绿色宝库。治沙从来不是一个人(rén)的战斗,而是一代代人接力的征程。正是无数个像乌恩奇这样默默坚守的治沙人,用双手在荒漠中(zhōng)播下希望的种子,才有了今天的绿意萌发。他们相信,嫩绿的枝条终将长成参天大树,就像希望,只要种下了,就一定会生根发芽(fāyá)。(莫日格吉勒 姜美娜)
更多精彩(jīngcǎi)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(tígōng)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(yě)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(bǎnquán)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(xíngwéi)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