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一块火烧馍,烤“红”四川广元月坝农旅融合新图景

体育正文 277 0

一块火烧馍,烤“红”四川广元月坝农旅融合新图景

一块火烧馍,烤“红”四川广元月坝农旅融合新图景

中新网广元(guǎngyuán)6月26日电 题:一块火烧馍,烤“红(hóng)”四川广元月坝农旅融合新图景 六月的川北群山裹着翠绿,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月坝(bà)旅游度假区罗家老街火烧馍一条街飘着阵阵麦香。十二口铁锅在柴火灶上滋滋作响,六位阿婆动作娴熟地低头劳作:揉面、擀皮、撒芝麻、扎(zhā)气孔。锅里的面饼渐渐鼓起金黄“皱纹(zhòuwén)”,被铲入草木灰中时,细碎的火星子蹦跳着,月坝人最(zuì)温暖(wēnnuǎn)的记忆被揉进麦香里。 6月25日,月坝村村民准备销售制作好的火烧馍成品。杨予頔(yángyǔdí) 摄 在农耕时代的月坝,翻山越岭的先民发明了火烧馍。蒸馍易坏,火烤存鲜,充满智慧(zhìhuì)的改良让这(zhè)一干粮能陪伴山民多日旅程(lǚchéng)。而这抹金黄的酥脆,正成为月坝递出的一张农旅烫金名片。 如今在罗家老街火烧馍一条街(yītiáojiē),59岁的袁成连揉着面团(miàntuán)回忆:“小时候上学,书包里总揣着一块火烧馍当干粮,咬一口能听见酥脆的响声,甜丝丝的麦香能在嘴里留半天。”她(tā)布满老茧的手掌翻动面团,仿佛(fǎngfú)在翻开一本活的地方志。 6月25日,月坝村(cūn)村民正在为火烧馍定型。杨予頔 摄 常常天不亮,阿婆们就开始醒发面团,发酵后的(de)面团裹着猪油的醇香,随后擀成直径约30厘米的圆饼,双面烘烤至表皮龟裂,再埋进温热的草木灰里“焗烤”。钢针扎出的气孔冒(mào)着细烟,面饼在灰烬中发出轻微响声,待敲之有声时(shí)扒开灰堆,金黄的馍身带(shēndài)着天然的草木纹理,咬下时外层(wàicéng)酥脆掉渣,内里松软回甘,芝麻的焦香混着(hùnzhe)麦香在舌尖绽放。 “老把式”贺长清蹲在(zài)灶前拨弄柴火,作为火烧馍一条街质量监督员,他最看重的(de)是(shì)(shì)火候:“草木灰保温性好还带清香,馍在灰里要翻三次身,受热不均就会一面焦一面夹生。”这套(zhètào)传承多年的工艺,如今在统一标准下焕发新生:统一配送(pèisòng)的面粉、定量的猪油配比、多种口味的创新研发,统一价格与统一销售的模式,让火烧馍从农家干粮变成了(le)旅游伴手礼。真空包装里,原味的麦香、椒盐核桃的咸香、红糖花生的甜糯各有千秋,游客们拎着印有月坝山(shān)水图案的纸袋,笑称“带走的是山的味道”。 6月25日,月坝村村民(cūnmín)正在为制作火烧馍擀面。杨予頔 摄 在短视频平台里,月坝村党总支书记吴光成掰开热乎的火烧(huǒshāo)馍,对(duì)着镜头咬下一大口,酥脆(sūcuì)的馍皮与咸香的油脂碰撞出响亮的咀嚼声。这些短视频收获上万点赞(diǎnzàn),让(ràng)他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“火烧馍馍书记”,也进一步让月坝火烧馍从山间走向城市,广受成都、绵阳、德阳等地的饕客喜爱。 更(gèng)实在的变化在罗家老街:3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(jiāménkǒu)就业,旺季每天能售出一千余个馍(mó),月坝火烧馍年产值突破500万元。“我们守住了老手艺(shǒuyì),也烤热了新日子。”吴光成分享道(dào),2024年,来到月坝村的游客量达35万人次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0万元,其中火烧馍占比近七成。 当暮色染红月(yuè)坝的(de)山峦,最后一炉火烧馍被小心翼翼(xiǎoxīnyìyì)码进竹篮,预订火烧馍电话又响了起来,阿婆们擦着汗(hàn)笑谈明天要多备些红糖馅料。这个曾经的穷山村,正用一块小小的火烧馍,烤出农旅融合的红火图景。(完)
一块火烧馍,烤“红”四川广元月坝农旅融合新图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